6月30日,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工作会议在江苏科技大学观海楼会议室举行,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主任张海珠,江苏省经信委处长程梦玮,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代表顾鹏程,副校长、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戴跃伟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研究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708研究所、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相关代表出席会议,就中心建设、迎接中期评估、合作方式与需求等工作进行交流,发布并推介中心网站及协同工作平台。会议由中心办公室主任、海洋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卢道华主持。
副校长戴跃伟在致辞中指出,中心启动建设已经两年,在协同成员单位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工作顺利开展,平稳发展,此次会议主要是接受成员单位检查指导,听取意见建议,找准今后工作的方向。今年8月至10月,中心将接受上级主管部门评估,会议将认真采纳与会专家代表的真知灼见,对中心工作进行调整,希望借协同创新平台,让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中心副主任、海洋装备研究院院长蒋志勇从中心概况与组织架构、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年度工作目标和发展愿景三个方面汇报了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蒋志勇在报告中称,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从2014年正式开始建设以来,遵循“需求导向、资源开放、力量整合、效率提升、创新引领”的原则,按照“行业急需、争创一流”的要求,发挥政府、高校、研究所、企业的资源优势,以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为导向,推进高校、研究所、企业之间的贯通互动,实现多方资源的共享合作,通过协同创新全面提升高技术船舶领域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为此,学校成立了以“科研为主、项目引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基本发展原则的海洋装备研究院,两年多来,在中心的平台条件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服务、成果转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心立足行业发展成立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成立“中船工业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心瞄准产业前沿方向、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在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大功率多功能深海石油平台支援船开发与产业化、大型挖泥船综合控制与关键装备保障一体化系统研制、基于管理平台的多功能船舶机舱智能监控系统的研发、海上风电吊装和运输专用工作船研发、LNG混合动力船改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转化效果,在国家第六代与第七代海洋工程重大项目、大型海上挖泥工程船重大项目、航天器舱体结构特殊焊接技术重大项目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江苏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主任张海珠发表了指导性讲话,介绍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的原则、方式和程序以及评估结果等级等,并预祝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在中期评估中能取得好成绩。江苏省经信委处长程梦玮对中心定位明确、目标明确表示赞许,对船舶行业的发展非常有信心,表示省经信委将立足职能,做好服务。
中心办公室主任卢道华介绍了中心网站,特别重点推介了中心协同管理工作平台,平台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协同创新、信息发布、内部交流、资源共享、计划总结六个部分,实现中心及成员单位协同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控、信息与交流的及时通畅、资源的高效共享,更好地协同工作,创新创造更好的科技成果,以“互联网+”模式建设交互工作平台。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2研究所副所长、中心副理事长颜开表示,两年多来,中心“目标明、方向准、体制新、结合紧、支持强、成果实、提升快”,建议中心凝练标志性成果,总结若干个亮点。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24研究所、第704研究所、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外高桥公司、浙江海洋大学、中船澄西、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所、第611研究所、中海工业(江苏)、镇江奥立特机械公司等与会专家分别就协同管理工作平台、中心特色、协同合作等工作进行交流,提出了许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建议。
中心主任戴跃伟表示,中心目前的研究方向多,力量相对分散,力争尽快形成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方向和高水平团队,中心将来要能够牵头高层次和重大、重点专项,成果将在各成员单位之间优先共享。